中文 | English
近幾十年見證了針對水下文化資產的活動的擴大,提高了人們對這一系列的水下資產潛力和重要性的認識。人們已認識到人類活動和自然行動、海平面上升和侵蝕、工業開採、海洋資源開發及SCUBA潛水活動對這些環境構成的威脅,這些活動都造成了破壞和損失。這一相對快速的變化給政府機構及相關團體、沿海地區管理人員、潛水團體及其他用戶施加了更大的壓力,要求他們制定管理水下文化資產的方法。
「亞太區域水下文化資產研討會」(Asia-Pacific Regional Conference on Underwater Cultural Heritage, 簡稱APCONF),係自2011年起,由亞太區域的學界、政府機關、博物館、非政府組織、國際政府組織、私人部門和社區等各界人士等共同發起籌辦,並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支持下,所組織的水下文化資產重要之國際會議,討論主題為如何促進亞太地區的水下文化資產發展,迄今共舉辦過三屆,分別是2011年11月由菲律賓國家博物館主辦的「第一屆亞太區域水下文化資產研討會」、2014年5月國家海洋庇護基金會和夏威夷大學主辦的第二屆區域會議及2017年11月香港海事博物館舉辦的第三屆區域會議。在文化部文化資產局指導下,「第四屆亞太區域水下文化資產研討會」(The Fourth Asia-Pacific Regional Conference on Underwater Cultural Heritage, APCONF 2020)將由國立臺灣海洋大學主辦,國立海洋科技博物館協辦。為積極參與國際事務、彰顯我國在水下文化資產保存所作之努力,以及提供國際與國內水下文化資產界之交流合作,從而基力更多年輕世代與國人關心和投入水下文化產保存工作。
美麗島嶼Formosa-臺灣被國際知名旅遊作家柯德(David Code)盛讚「台灣是亞洲的秘密寶石,任何時間來此造訪,都值回票價」!臺灣面積約有3.6萬平方公里(14,400平方英哩),位於亞洲大陸東南方、太平洋西岸東亞島弧間,北臨日本、琉球群島,南接菲律賓群島,是往來亞洲各地的樞紐,也是最古老的南島民族居住地之一,甚至就是古南島民族的發源地。臺灣擁有18萬平方公里遼闊的海洋疆域,因位於海上貿易的樞紐地帶,連接了世界最大的陸地及海洋的交界,而形成數條交易頻繁、重要的航線,留下許多海上貿易的痕跡,加上曾被荷蘭、西班牙、日本統治,擁有多元的文化、人文歷史,周圍海域所蘊藏的水下文化資產相當豐富多樣。
2006年9月起,文化部文化資產局(https://www.boch.gov.tw/)委託中央研究院辦理澎湖馬公港古沉船調查研究,並進行保存科學人才培育計畫,成為臺灣推動正規水下考古學發展的開端。十餘年來,在澎湖、臺灣西南、東沙環礁及綠島等海域,先後發現了100多處水下具體目標物,其中17處經辨識為歷史沉船如:將軍一號、廣丙艦 (Warship Guang Bing)、綠島一號及蘇布倫號(S.S. Sobraon)等。2015年底,臺灣呼應上述聯合國公約之精神,制定與實施《水下文化資產保存法》,擬定中長期研究發展策略及計畫,籌建國家級水下文化資產保存研究機構,持續致力於水下文化資產之普查研究、建立基本資料庫、列冊管理水下文化遺址、加強劃設保護區及監督管理、研發調查探勘技術、增添必要儀器設備、培育專業人才、強化展示教育和民眾宣導,並加強國際交流合作,俾共同保存水下人類共有的資產,開啟臺灣水下文化資產保存之新紀元。(台灣水下文化遺產保護研究概述)